怀念孙立群老师


2020年冬末春初。新型肺炎爆发的抗疫特殊时期。每天待在家里,期待着时间快点过,期待着一切早日恢复正常。

212日下午,孙老师离开的噩耗传来。泪水,在挂掉夏炎师兄的电话的那刻倾泻而下。虽然早就得知老师的病情,但原以为总会慢慢变好一点,至少是相对稳定的状态,怎么也没想到会如此突然。

2003年入校,接触最早的专业课之一就是孙老师的《中国古代前期史》。当时这门课排在周五晚上,孙老师总是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、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旁征博引的讲解,让我们对每个周五都充满了期待。2009年母校建校90周年,我写了一篇纪念性的文字《风雨南开情》,其中有这样一段:

接送老师们来往迎水道和本部的校车,总是看到上了年纪的老师急匆匆赶车的身影。

那个学期周五晚上的《中国古代前期史》课,S爷爷总是一边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讲得绘声绘色,一边感慨隔壁礼堂各种各样电影和演出的“歌舞升平”。

那时,因为孙老师的和蔼可亲,班里很多同学都私下称老师为“孙爷爷”。刚上大一的有段时间,因为历史学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,对于这个专业,对于未来,我还是颇有些小小的迷茫。记得一个周五,我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去教室,那天孙老师也来得很早,他走过来翻了翻我的笔记,说“很认真呐”,然后问我听课的感受怎样,讲得快了还是慢了,课下读书有什么问题……一直交谈到临近上课,我才有点紧张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和未来的困惑。

我以为跟老师的交流就会这样结束。没想到那天下课后,孙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收拾好讲义离开教室,而是走过来问我,要不要再聊一会儿?我受宠若惊,没想到老师会如此在意一个大一学生顺口说出的几句心里话。那天晚上,孙老师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,从高考到大学,从中文到历史,从读书到写作,等等。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他的话:“以往的成绩,都是对你学习能力的证明。从这本笔记,我看得出这个专业对你没有任何的不适合。慢慢往前走,你会越来越发现它的美。”

带着这句话,我逐渐适应了一切,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古老而厚重的学科。大二下学期,我和室友,加上一位中文专业的同学,以“天津地名与天津城市的变迁和发展”为题申请了学校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。孙老师通过联络熟悉的朋友,帮我们创造各种条件实地调研。正是顶着火热的骄阳奔波在老城区大街小巷的那个暑假,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穿越于历史与今天的小小成就感。从立项申请书到开题报告、中期检查以及最终的调研结项稿,孙老师跟我们坐在一起对着电脑一字一句地审读修改;结项汇报的PPT,大到思路结构,小到字体颜色,老师都帮助我们一一调整完善。最终的结果没有辜负老师的辛苦,这个项目在结项评审获得了一等奖。孙老师得知消息后跟我们一样高兴,还特意请我们在西门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庆祝了一番。

大四那年秋天,面临着高考之后的再一次选择。经过考虑之后,我自己是很想去北京的。但相比本校而言,选择保送外校还是会有一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。纠结的我在一个傍晚走进孙老师的书房。老师帮我分析了几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我的实力,我们确定选择北师大之后,他拿起电话帮我一个个老师地联系,从副院长到教研室主任,询问相关的情况,当然也很是把我夸奖了一番。第二天,孙老师就帮我写好了满满两页纸的推荐信。在去北京面试之前,我接到孙老师的电话,说被抽调到教育部出考研试题,要集中一个半月。老师叮嘱我准备面试的事项和面试现场要注意的细节,问我该读的书读得怎样了,必要时还是要临时抱抱佛脚;并且说如果有事情可以先找师母,他每晚会跟师母通电话的。那一刻,我的心里全是感激。我默默告诉自己,无论走到哪里,都一定要努力不让老师失望。

后来我顺利通过面试保送到北师大,师从宁欣老师。严格意义上说,我不算是孙老师的门下弟子,但老师和师母一直对我关爱有加。有次孙老师到北师大讲课,特意叫上我跟已在北师大留校工作的长旭师兄一起吃饭,让师兄多多关照我。2011年冬天我在日本明治大学交换留学期间,恰巧夏炎师兄也在日本,我们在东京和名古屋分别见过一次,交流很多,资料方面也互通有无。我写邮件给孙老师汇报,他很高兴,让我多向师兄学习和请教。

博士毕业之后,我来到青岛,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,对于没能进入到专业学院有点小小的遗憾。与孙老师聊起,老师说稳定下来是第一步,平台固然重要,但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努力。20176月,老师来青岛,在中国石油大学“思创论坛”讲《吕不韦辅佐秦始皇嬴政之谜》。期间我和爱人到黄岛与老师、师母见面,空闲时间陪老师和师母游览了八大关景区。后来我才得知老师此次讲课是学生社团邀请,连石油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和团委书记老师,都为孙老师这么知名的“百家讲坛”教授能欣然接受学生之邀而感动。

工作之后,每逢跟孙老师见面,我总会提起大一时的那次交谈,我说没有您的鼓励我不会坚持走到今天,不会发现这个安安静静读书的专业还真的挺适合自己。孙老师总是淡淡笑着说:“你没问题的。”从那笑容里,我读出了老师几十年来对这个专业的坚守和热爱,更读出了老师对我满满的期望。

孙老师写过一篇题为《掩卷长思忆故人》的文章,怀念刘洪涛和叶振华两位先生,字里行间,情真意切。如今,孙老师走了,离开了他热爱的史学,离开了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三尺讲堂。翻出与老师来来回回的一封封邮件,一次次微信,翻出老师定格在20181129日的微信朋友圈,不禁泪如雨下。老师,愿天堂没有病痛,学生定会记得您所有的教导,认认真真走好后面的人生路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万 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0214日于青岛